福德無實,何者是實?
轉文…
分類:金剛經讀經心得
經文:
「須菩提!於意雲何?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」
「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;以福德無
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雲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」
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色身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:
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雲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」
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?如來
說: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」
1. 須菩提!於意雲何?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,是人以 是因緣,得福多不?佛陀以具體的事件(佈施)與物質(七寶)測試須菩提,須菩提 回答: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在此須菩提就此具體事件與物質,落相回答,得福甚多。
2. 佛陀予以更正,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,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在此即能體會佛陀在金剛經說法時,講的是內在生命(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)的恢復,故不計較外相與「有所得」。
3. 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,在須菩提第一次啟問,佛陀與須菩提第 一段對話時,同樣的問題,須菩提答的是非常正確:「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 福德多」。然而第二次同樣的問題卻答錯了。
所以我們能體會,當我們在理上有時能體會了,雖然發芽很快,但是根淺便枯乾了。因此 提醒我們,佛陀說法每次都要我們不要立即相信,要回去自己思惟,想通了又能將這理念原則運用在其他類似的方面。比如現在提的是以七寶佈施有福德否,我們即可擴大,若我
們持戒,或對某人忍辱或對某事忍耐,那麼有福德不?精進再精進;禪定再禪定有福德否?若是佈施時存個有所回報的心,那不稱為佈施,應名為買賣。買賣有何福 德!想通了,這些都只是我們該做的。我們就如是在這個層面上更新、整理、建立我們所有有關的觀念,生命本來面目就又恢復了一些。
4. 同樣的問題佛陀在談話的後段又問了一次「須菩提!若菩薩以滿 恒河沙等世界七寶佈施;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,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須菩提!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」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雲何菩薩不受福
德?」「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,是故說不受福德。」佛陀為什麼要一問、再問、三問?是因為在眾生心中,福德的觀念根深蒂固,要拔除不容易,但又非拔除不 可。
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,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,以 種種形遊諸國土,度脫眾生。無盡意菩薩以眾寶珠瓔珞供養,而觀世音菩薩不受。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,當湣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,天龍、夜叉…人非 人等,故受是瓔珞。分作二分,一分奉釋迦牟尼佛,一分奉多寶佛塔。觀世音菩薩以此原則展現生命。因著須菩提對外在福德的不精確認知,所以在這段問話後佛陀
以「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」「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」來鞏固須菩提「不 住相」的生命觀點。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ISmBQ8aeHwPKpOTlmDzssEU-/article?mid=673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紫林居
士 善知識˙佛禪氣功
陽
宅風水+室內設計˙巒頭圖詩˙紫微斗數˙姓名學˙測字卜卦
˙